2023年伊始,我們嘗試通過探尋2022年行業大事件、新興熱點、新技術、新應用、新規新政、新理念等,助力企業更好地把握未來農業的發展走勢,進而多方位錨定未來可持續增長新機遇。
01
生物制品行業并購頻發 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過去二十多年,全球農業投入品行業經歷了三輪大型的并購潮,第一輪并購浪潮發生在21世紀初期,首次開創了″以作物為中心的統一平臺″模式,整合了三個以前獨立的市場,包括作物保護、種子及生物技術。2014 年,富美實收購科麥農事件開啟了全球農化行業第二輪的整合浪潮。此輪并購誕生了農業領域的航母先正達集團,形成了″新四強″(先正達、拜耳、巴斯夫及科迪華),呈現中、德、美三足鼎立新格局,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該輪并購整合重塑了國際農業巨頭價值鏈,奠定了各巨頭在植保、種子及生物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告別了規模追逐戰,各大農業巨頭轉向″捕捉″新的增長點及發力點,在最具潛力的生物制品領域開啟了第三輪的并購整合潮,加快開發及整合一流生物制品組合戰略,將更具差異化和可持續優勢的生物制品納入其產品組合及穩固且強勁的銷售渠道,結合其傳統農業投入品的優勢,為農戶提供更具有成本效益的綜合解決方案,并快速奠定在該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及搶占市場占有率,并為公司帶來行之有效的規模和盈利能力、提高利潤率。
2020年先正達收購了瓦拉格羅(Valagro)。同年,美國先鋒公司收購阿坤納斯(Agrinos)。2021年,UPL成立了天然植物保護(NPP)業務部門,加大投資力度為農戶提供豐富的生物解決方案。2022年6月,富美實推出了全新植物健康業務品牌標識″Biologicals by FMC″,并以2億美金收購丹麥信息素初創公司BioPhero,隨后又與慕恩生物就微生物菌劑達成了戰略合作。2022年9月及11月,科迪華相繼收購了西班牙的微生物技術領域專家興播(Symborg)及美國生物制品公司世多樂 (Stoller)集團。其實早在2012年在生物制劑領域就出現過一波相對集中的收購:拜耳作物科學收購AgraQuest;巴斯夫收購Becker Underwood公司;先正達收購Pasteuria生物科學公司。
相比2012年的收購,本輪收購無論是從市場需求產品、消費者認知、產品研發&生產及終端應用,還是行業監管層面都更加成熟。生物解決方案領域的收購不停歇,2023年年初,住友化學子公司Valent BioSciences收購了FBSciences。
除了加速生物制劑布局,跨國公司也在不斷探索新興技術,不斷加大在數字農業領域的投資,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
可以預見,在未來很加速長周期內,全球農化格局將保持相對的集中及穩定,但是在新格局及新的競爭態勢下,勢必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機遇及新挑戰,進而會激發更多公司在保持核心業務穩健發展的過程中挖掘創造出更多新興增長點及發力點。
02
生物制品行業蓬勃發展 平臺化運營模式是大勢所趨
好產品想要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可盈利的商業模式與運營模式。在生物制劑領域,近年來各大跨國公司、 中小型的農業投入品公司及生物制劑公司,紛紛通過內部開發, 并購整合,合作授權,參股投資等方式,快速整合相關資源,以此搶占市場先機。就運營模式而言,多數公司更加傾向于通過搭建平臺的方式來優化升級更多的產品組合、技術及服務,為農戶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解決方案,以此牢牢把控著自身的領先優勢及行業話語權。
近日,Rovensa集團成立了新的全球生物解決方案業務部門Rovensa Next, 該部門整合了公司旗下的10家生物解決方案公司。Rovensa Next將整合公司全面、創新的農業投入品和技術組合,為農業塑造可持續的未來,并推動其生物轉型。該業務部門的成立使Rovensa Next成為全球生物解決方案的領軍者,通過從播種到采收全程對植物和土壤健康的綜合管理方案,展示了全球專業信息與當地知識結合的成果。
NPP(Natural Plant Protection ,天然植物保護)成立于2021年6月,是UPL推出的天然植物保護業務部門(NPP),作為一個獨立品牌進行運營,整合UPL現有的生物解決方案組合、全球研發實驗室和設施網絡,約占總收入的7%。NPP產品線為種植者和經銷商提供涵蓋生物防治產品(生物殺蟲劑、生物殺菌劑、生物殺線蟲劑、生物除草劑等)以及植物和土壤健康生物制品(接種劑、植物根際促生菌PGPR等)的全方位產品。NPP可以提供純粹的生物方案,同時也可以通過ProNutiva項目與UPL的常規解決方案相結合,為農民提供盡可能最高效、有效和可持續的一攬子投入品。
美國先鋒公司(AMVAC)于2022年推出了Green Solutions™(綠色解決方案),其是AMVAC的多元化增長平臺,由無公害產品和特色營養產品組成。該平臺已經成為公司三個關鍵戰略增長領域之一。目前,在全球范圍內,AMVAC的產品組合中有超過120種Green Solutions產品。這些產品涵蓋生物肥料、生物刺激素、生物農藥、必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特種營養產品以及助劑和防曬產品等輔助產品。公司通過垂直整合策略-從研發到制造,再到市場準入,整合一系列客戶認可度高的產品,或者是與AMVAC的其他知名品牌一起銷售的較新產品。
自2013年以來,富美實已建立起世界級的生物制品業務,擁有50多個生物制品,為50個國家的多種高價值特色作物和行栽作物提供保護。2022年6月,富美實推出了全新植物健康業務品牌標識″Biologicals by FMC″,以彰顯其在生物制品平臺持續增長和擴張的決心。后續又以2億美金收購丹麥信息素初創公司BioPhero,并與慕恩生物就微生物菌劑達成了戰略合作,以此來豐富其不斷增長的產品組合。
住友化學集團的全球作物保護業務有兩大支柱:傳統作物保護產品和生物業務。2020年10月,住友化學重組其集團子公司,以進一步加強其生物業務。其子公司美國Valent BioSciences LLC(VBC)將負責住友化學集團所有與生物相關的業務職能。為進一步助力母公司住友化學株式會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Valent BioSciences LLC新設一個運營部門,旨在通過內部和外部開發的新產品擴大其生物刺激素產品線,以滿足美國和全球市場這一重要且快速增長的作物生產領域的需求。
03
數字農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商業模式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農業資源的日益緊缺與人類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的加速融合,推動著數字農業的飛速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發展和應用,數字農業正在深刻影響著農業的發展,使農業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為此,四大農業投入品巨頭(先正達、拜耳、巴斯夫及科迪華)不斷加強在數字農業領域的投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及鞏固其行業地位。
目前,農資行業已經由增量競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而數字農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及深入推廣,又會進一步縮減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在此情況下,探索出創新性的商業模式,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進而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成為大家探索的焦點。從單一的農業投入品銷售,轉向以農場管理為核心的智能化服務體系,并提供基于結果的產品定價服務,如果實現了既定的目標,將于農戶共享收益,反之,農戶就會得到補償。
在此方面,先正達集團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為種植提供科學依據,提高種植效率,并以數字技術鏈接種植者與消費者,讓優質農產品獲得消費者任認可和市場溢價,F如今,全球有約67億畝土地運用了先正達集團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包括精密工具、衛星和無人機成像、農機物聯網傳感器等,這些前沿技術的應用,有效幫助世界各地的種植戶應對各種挑戰,提高種植效率、產量和收益。
公司對CROPWISE™以及對MAP業務的成功運作也許會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啟發。
CropWise™是先正達集團旗下的一站式智慧農業平臺,致力于在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為種植者提供解決方案,幫助種植者做出科學決策。CropWise™是一個動態的、靈活的可擴展平臺,該平臺整合了先正達最近幾年收購的農業技術公司。目前,CropWise™的全球服務面積超過12億畝,覆蓋20多個國家。
先正達集團中國MAP與數字農業定位于″農業價值鏈共創和共享平臺″,聚焦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單產、質量、效益同步提升,通過布局建設MAP技術服務中心和MAP示范農場,開展先進技術應用推廣和生產托管服務,開發應用MAP數字農業系統,打造MAP beSide全程品控溯源服務品牌,幫助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消費者得實惠。截至2022年9月,MAP已在全國主要農業縣建成運營超過560個技術服務中心,線上線下服務面積超過2億畝(約1330萬公頃),累計實現糧食增產21億斤,平均助農增收超過8%-15%。2022年前三季度,MAP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0%,達26億美元。
FieldView™是拜耳領先的數字農業平臺,為世界各地的種植者提供從衛星、田間傳感器和智能聯合收割,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田地,F已在全球23個國家超過2億英畝(約8000萬公頃)的土地上得到推廣。對于各種規模和地區的農民來說,FieldView™是用更少的投入生產更多產品的數字關鍵杠桿。此外,它有助于通過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效率來減少碳排放。
xarvio™是巴斯夫公司的數字農業服務平臺, 涵蓋三個主要產品:(xarvio ™ SCOUTING、xarvio ™ FIELD MANAGER、xarvio ™ HEALTHY FIELDS)。近年來,公司通過自行開發及行業整合等方式來不斷優化升級相關產品的功能并納入更多新的產品,來強化其數字農業產品組合。
巨大的市場潛力, 同樣吸引著各行業龍頭企業--化肥巨頭、農業設備制造商、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中小型的農業科技初創公司等紛紛進軍數字農業領域。
04
種子處理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各類市場主體爭相進入
種子處理技術因具有高效、經濟、環保、持效期長、多功能、便于機械化作業等諸多優點,已成為農藥減量增效、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力。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顯示,種子處理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92億美元,在預測期內將以8.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明顯高于作物保護市場的增長,這一趨勢有望在未來幾年持續。就區域而言,北美在全球種子保護市場中占主導地位,市場體量約為39%,亞太地區是增長最快的地區,且被視為未來幾年種子處理市場的關鍵增長部分。從作物的種類來看,玉米作物是全球種子處理市場的最大細分市場,而近幾年中油籽在種子處理市場的增長率最高。該行業增長最快的領域是利用生物刺激素和生物制品等生物解決方案進行種子處理(預計達11.9%),在某些情況下,此類解決方案甚至可以取代傳統的合成分子,用以防治病蟲害和線蟲。
近年來,種子處理劑在國內外農藥市場所占份額不斷增大,登記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主要生產商包括先正達、拜耳、巴斯夫、UPL、科迪華, 紐發姆及富美實等投入大量研發經費用于種子處理新品及可持續產品的開發,包括:新分子的開發,多元復配等新制劑技術的研究、種子處理技術功能化研究,多作物拓展等等。
全球領先的功能化學品公司包括禾大、鮑利葛、索爾維、贏創及IMCD等針對種子處理產品性能優化方面推出了系列創新可持續解決方案。
隨著種子處理生物解決的快速發展,生物制劑領域的領先企業包括UPL、萃科、諾維信、Groundwork、 Rizobacter、Azotic Technologies及 Fyteko等推出系列種子處理生物制劑產品,主要涵蓋生物刺激素、生物殺線蟲劑、生物肥料及生物殺菌劑等。
05
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進程加速 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
相比海外市場,中國種業起步較晚,在一些先進性狀和高端種子領域還大量依靠進口,在主流的生物育種領域正處于商業化的起步階段,相比全球市場的成熟度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狀況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地位。在種業振興大背景下,中國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中。
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連續發布《除草劑防治轉基因耐除草劑玉米田雜草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除草劑防治轉基因耐除草劑大豆田雜草田間藥效試驗準則》和第542號公告關于轉基因耐除草劑作物用目標除草劑登記資料要求,為轉基因耐除草劑玉米和大豆目標除草劑登記提供了法律依據。
2022年12月,農業農村部召開了轉基因玉米品種審定會議,審定品種數量在20個左右。若品種通過審定,則轉基因玉米種子或將在2023年一季度開始種植銷售。轉基因種植的放開對國內玉米市場種植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2023年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2022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二)》,其中包括2個轉基因玉米項目和1個轉基因大豆項目。至此,我國已陸續頒布13張轉基因玉米安全證書、4張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
在2023年最新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特別強調,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扎實推進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
生物育種產業化不斷提速,截至目前,大北農、隆平高科,中國種子集團、中國林木種子集團,已獲批一系列轉基因安全證書,豐樂種業、登海種業、荃銀高科,等企業正加強研發合作、資本布局。
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劉石曾表示,中國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對于中國農業全球化和資本化、種業企業的整合、耕作方式以及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具體來說,生物技術對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產效率和產量的提升效果十分顯著。他估計,未來中國如果開放市場,大概4到5年生物技術市場占有率會達到80%左右。
06
制劑技術及應用技術創新 推動助劑技術的快速革新與增長
隨著全球農藥新分子開發難度和成本的快速增加,以及商業化周期的延長,農化企業將會更加關注制劑技術與應用技術的創新,對已有產品的復配及應用的深度開發仍然是主流,通過新劑型和新配方的開發來滿足市場的應用需求,從而使得現有產品整體的生命周期有所延長。據Engima發布的報告,2021-2030年間,約有42種活性成分專利到期,其中不少都是市場價值過億美元的品種,具有較大的商業開發潛力,全球農藥整體已進入后專利時代。據悉,仿制藥市場的銷售份額已從 2014 年占全球市場的 77% 擴大到目前的 90% 以上。
此外,隨著植保飛防技術的廣泛普及;農藥抗藥性的問題日益突出;對特定雜草精準噴灑需求的增加等因素也同樣推動著農藥制劑技術的創新。農藥制劑的創新通常包含制劑性能的提升及場景導向的農藥制劑的創新。而助劑在制劑創新及可持續農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需要使用助劑的農藥品類有1000多種,可供選擇的助劑有2500多種,選擇合適的助劑可以提升產品性能高達50%。農用助劑的銷售額也有望從2021年的33億美元增長到48億美元左右。
多種活性成分的復配,可分散油懸浮劑的開發(對水分敏感性的活性成分,需要開發為可分散油懸浮劑),微囊懸浮劑(CS)和種衣劑(FS)中微塑料成分的替代品的開發, 提高微生物制劑的穩定性,農化制劑本地化的精準開發,無人機應用及精準農業制劑的開發等系列挑戰,推動著各大功能化學品公司及助劑公司,包括:斯泰潘(Stepan),禾大(Croda),贏創(Evonik), 索爾維(Solvay),英杰維特 (ingevity), 擎宇化工,諾力昂(Nouryon), 巴斯夫新材料(BASF Advanced Chemicals), Indorama(相繼收購了Huntsman及Oxiteno的助劑業務)等,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及應用場景,推出不同的助劑產品或者綜合解決方案等。
近年來,生物制劑獲得迅猛發展,與之相適配的助劑產品,以及解決生物制劑與化學制劑復配的助劑產品及解決方案成為其增長的又一新領域。為此各大助劑公司基于生物制劑的穩定性及增效性等問題紛紛推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07
中國農化產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農化行業產能過剩等因素會持續推動上下游整合、產業整合的進一步加劇,只有整合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讓行業發展更健康。在某些情況下,整合資源的能力甚至要優于創造資源的能力。
2022年國家發布的《″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進農藥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生產企業。據35斗數據,2022年中國農藥領域上市公司融投資活躍,農藥上市企業每月均有發起融投資事件,融投資金總額超60億元,布局產業鏈上下游及多元化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26家農藥上市企業共主導49起融投資事件,除先達股份、新農股份、揚農化工、穎泰生物、輝豐股份、利爾化學、美邦藥業、長青股份和中農聯合9家農藥企業以外,其余17家農藥企業均決定在資本市場進行投融資操作。
據相關業績數據顯示,2022年各大農化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及利潤等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且多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突破了100億元。據各大企業經營快報及相關報道統計,包括揚農化工、利爾化學、中農立華、潤豐化工、新安化工等達到兩位數左右的企業的營業收入跨越百億。
據AgroPages世界農化網發布的2021年全球農化企業TOP20榜單顯示, 12家中國企業上榜,銷售額均實現較大規模的增長,農藥總銷售額達到291.17億美元,占據榜單銷售總額的40%。從2022年各大農化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來看,2022年全球農化企業TOP20榜單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上榜,所占據的銷售總額也會實現新的突破,國際影響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08
印度農化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農業技術迎來爆發式增長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四大農藥生產國,僅次于美國、日本和中國。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推行 ″Make In India″ 政策,推動印度本土企業農藥產能高速擴張,以滿足全球需求。印度政府將印度農化行業列為其實現全球領先地位的12大行業之一,到2025年將以8%至10%的速度增長。 此外,近年來印度在農業技術領域創新發力,以此來賦能印度農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印度Centrum Broking Limited 化學品&農化品部門的高級副總裁Rohit Nagraj曾表示,盡管中國仍然主導著出口市場,但是全球跨國公司的″中國+1″戰略預計將推動印度出口領域的進一步增長,同時由于后向整合/印度制造,對進口的依賴可能會減少。Rohit還提到,印度13 家大型化學品/農用化學品公司的資本支出數據表明,這些投資在 2013-2022 財年以 16%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而最近的勢頭在 17-22 財年以 20%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這些公司在過去十年累計投資超過 4750 億盧比,并計劃在未來幾年(22-23 財年)投資超過 2350 億盧比。此外,一段時間以來,印度化學品行業通過穩定一致的供應、產品定制、成本優化、投資研發能力和基礎設施、遵守環境和安全標準以及保護知識產權,贏得了全球客戶的信任。并且這種信任在過去幾年整個行業都在供應鏈限制、物流瓶頸和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得到了加強。
據AgroPages世界農化網發布的2021-22財年印度農化公司二十強,相關公司通過新品的推出,產能擴張及新廠投建,以及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增加出口份額的方式來獲得了業績的持續增長。
2022年,Best Agrolife 在產品推出方面表現最為亮眼。Best Agrolife為首家在印度本土生產專利殺蟲劑Ronfen(吡丙醚、丁醚脲和呋蟲胺)的公司、同時也是印度首家生產砜吡草唑原藥、氯蟲苯甲酰胺及噁草酸原藥的農化公司;并獲準在本土生產環磺酮原藥并將推出制劑產品。
2022年8月13日,全球第一大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化合物專利到期,引得中國企業競向布局,隨著國產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氯蟲苯甲酰胺全球市場銷售額有望達到20億美金。巨大的市場潛力,也引來了印度公司的爭相涌入。Best Agrolife搶先一步, 成為印度首家推出氯蟲苯甲酰胺的農化公司,推出兩款制劑新品CITIGEN和VISTARA;隨后,印度公司Natco Pharma、GSP及Dharmaj均相繼推出基于氯蟲苯甲酰胺的制劑產品。
此外,UPL、印度Insecticides、Meghmani Organics、Willowood、Indofil、Rallis及GSP Crop Science等公司也都爭先活躍于產能擴張和/或產品推出等。
最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印度農業技術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印度擁有1300家農業初創公司,他們通過使用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物聯網(IoT)和其他技術來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據Entrackr的數據跟蹤平臺Fintrackr顯示,在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間,近100家農業科技初創公司通過139筆交易籌集了近13.3億美元。2019-20財年,農業科技行業的營收增長了約85%。據安永(Ernst & Young)2020年報告,印度農業科技市場的潛在價值有望于 2025年達到240億美元。
活躍于該領域的農業初創公司EM3,Cropin,Jumbotail,Ninjacart,DeHaat,AgroStar,Farmbee, Licious和Zappfresh正在通過各種技術及服務幫助農民提高整個農業價值鏈的產量、效率(時間和成本)和盈利能力。
此外,印度政府還推出了″2021-2025年數字農業使命″ (Digital Agriculture Mission for 2021-25),包括人工智能、遙感、無人機、機器人和其他技術,并為無人機采購提供補助。
09
歐盟生物刺激素新法規實施 為行業發展樹立標桿
根據ResearchAndMarkets.com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值預計將從2022年的35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62億美元,在預測期內將以11.8%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目前最大市場在歐洲,而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市場,將是生物刺激素增速最快的市場。全球生物刺激素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生物刺激素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大家引用最多的是歐洲生物刺激素產業聯盟給出的定義。目前來看,明確且標準化及規范化的監管體系及市場準入要求的制定將是推動生物刺激素行業發展的核心關鍵。
2022年7月16日,歐盟將植物生物刺激素納入新肥料法規2019/1009下登記,而不再作為農藥進行管理。法規對生物刺激素進行定義并界定其四大功能和分類。生物刺激劑是刺激作物營養整個過程的產品,生物刺激素產品主要分為微生物類、提取物類、酸性物質類和其他類4大類產品,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生物刺激素產品可以起到提高作物營養養分利用效率、增強作物非生物脅迫耐受性、改善產量和品質、使土壤和根際中封閉的養分被充分利用4大作用。
所有歐盟成員國將首次共享生物刺激素的定義及登記體系,大大簡化了整個登記流程,加快了市場準入,同時也確保了產品的質量及安全,有望進一步提升產品在歐盟層面的銷量。目前,在很多國家及地區對生物刺激素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及監管體系,該法規的出臺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參考,同時也會助力全球生物刺激素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10
巴西農業逆勢發展 持續構筑增長新引擎
巴西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全球最重要的農業投入品市場之一,全球第一大農藥市場,全球化肥第一進口國。巴西在全球食品貿易中擁有最大的貿易順差額。巴西也是少數幾個具有提高農業生產力潛力的國家之一。然而,燃料和化肥成本的增加,信貸和儲存的限制,港口和運輸系統的負擔過重,以及保護環境的壓力,都對巴西農業的長期增長構成挑戰。但是巴西正在通過一系列的戰略舉措來推動巴西農業的轉型及高速發展。不斷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包括: 不斷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積極推進農業熱帶化改良;大力推廣信息技術應用等。除此之外,近年來巴西加大了生物制劑的開發及應用等。
成立于1973年的巴西農業研究公司 (Embrapa),是全國性的農業科研機構,在全國各地設立了40多個研究基地,在巴西農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通過廣泛的農業研究,以及與全球研究機構和公司的聯合實現了推動了巴西農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
巴西大約90%的小麥產自巴西南部地區,近年來,Embrapa開發出了適合巴西中部各州(如戈亞斯州)灌溉種植的小麥品種,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望助力巴西在10年內實現小麥的自給自足。巴西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土壤中含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磷,但是這一大筆儲備并沒有被植物吸收利用,鑒于此,Embrapa開發了一種可促進根部吸收這種養分的微生物技術。為了溶解土壤中所含的磷,還開發出一種接種劑,通過細菌幫助植物獲得自己無法獲得的養分。Embrapa還開發出了基因編輯甘蔗品種,解決了該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增強酶與細胞中糖類的接觸,從而有利于乙醇(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制造和其他生物產品的提取。此外,Embrapa聯合Helix在巴西推出首款自主研發轉基因玉米BTMAX。
另外,活躍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初創公司依然成為巴西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他們通過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益,加快農業發展的進程。從科創機構數量來看,截至2022年,巴西從事農業綜合業務的初創公司達到1703家,比2021年增加7.5%。其中,756家(44.4%)從事加工、分銷、零售和消費等活動,705家(41.4%)在農場內提供服務,242家(14.2%)使用農場投入品運營。
在農業投入品領域,巴西生物制劑是新一輪農業變革中發展最為迅猛的領域之一,目前在巴西已登記超過500種生物制品。根據Koppert的數據,到2030年,巴西生物制品行業將增長300%,總市值將達到18億美元,全球總市值將達到230億美元。據Blink咨詢公司數據,2021年巴西大豆種植者在生物害蟲防治上花費了8.29億巴西雷亞爾(約1.59億美元),2022年大豆作物占該國生物農藥應用的近一半。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全球各類生物制品生產商及分銷商加速布局生物制劑相關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應用等。